关于印发《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 “十四五”规划(2021~2025)》的 通 知

发布日期:2024-07-18 13:31   0

重机电发〔2021〕62号

 

关于印发《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

“十四五”规划(2021~2025)》的

 

 

各学院、部门: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十四五”规划(2021~2025)》经2021年第23次校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并报学校理事会审定,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

 2021年12月29日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办公室               2021年12月29日印发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

“十四五”规划

(2021~2025)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

2021年11月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中央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第一个五年。根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重庆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庆市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庆市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重庆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方案》《重庆市制造业人才需求指导目¼(2019-2022)》,结合教育部《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实现学校从“升本”到“建本”的历史性转变,顺利完成本科层次职业院校试点任务,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环境

一、学校事业发展现状:成绩与问题

(一)主要成绩

“十三五”期间,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在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和璧山区委、区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治理体系下,学校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科技研发应用、办学条件、校园文化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学校实现了2018年升本科、2019年更名为“大学”的“双升”目标,成为全国首批十五所之一、重庆市Ψ一一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改革试点院校,对学校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学校事业发展进入到从“升本”到“建本”的关键历史阶段。

1.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重庆,面向西部,面向市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坚持“产教一体、校企互动、人才共育”的办学理念,构建“知行合一、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十三五”末,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已达到“万人大学”目标,并且本科生比例约占30%。毕业生就业工作成绩显著。截止2021年8月31日,我校2021届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9.45%,名列全市职业院校组第一。毕业生在品德修养、诚信及信誉度、敬业精神、工作适应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方面获得了用人单λ的一致认可。近三年,各专业毕业生近8800人,士官毕业学生2500人,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以上,专业对口率达70%以上,毕业生就业率λ居重庆高校前列。毕业生主要就业于重庆地区及各大型兵工企业,重庆地区就业率达72%以上。

2.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学校一直秉承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2019-2023)》《本科层次专业带头人选拔管理办法》《本科层次骨干教师遴选办法》《教师进修培训及企业挂职锻炼管理办法》,为开展教学和培训工作提供了充足的师资队伍。目前,教职工总数987人,专任教师769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教师234人,占专任教师的30.4%;具有研究生学λ专任教师406人,占专任教师的52.8%;“双师型”教师377人,占专业课教师(专任课教师651-公共基础课教师118)的49%。拥有84名骨干教师,34名专业带头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5人。学校教师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

3.学科专业课程建设内涵提升

学校已有17个本科专业,还有37个专科专业。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三个市级骨干专业。制定了课程建设规划和建设管理办法,修改完善了《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积极推进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目前,学校已建成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2门,其中,“集装箱业务操作与管理”在2018年重庆市职业教育学会组织的市级优秀网络课程评选中,荣获二等奖;立项建设市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立项建设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9门。

4.科技研发制度健全、成果突出

为规范学校科技研发管理工作,学校先后出台了《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科研成果奖励办法》《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科研项目管理办法》《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若干制度。近五年来,承担市级科研教改课题54项,承担科研课题34项,科技服务到款额1300余万元,获得专利115项,出版教材、著作64部。

5.办学条件不断优化

目前校园占地面积为948亩,璧山区政府已批准新增土地面积1000亩,相关手续正在办理中。校园建筑面积26.3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3万㎡,生均校舍建筑面积18.25㎡,2021年竣工投入使用的新增建筑面积46421.42㎡,2022年已规划新建教学¥、学术报告厅、培训中心等将新增建筑面积242152.49㎡。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为12829.025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8925.16元。学校拥有各类文献资料1379904册,生均图书96册。学校已完成校园主干网建设,建成了“万兆主干、千兆汇聚、百兆桌面”的三层校园网络架构,建立了10000Mbps带宽的校园网出口。学校已完成OA办公系统、学工系统、人事系统、图书馆系统、教务系统、财务系统、一卡通系统、报修系统、缴费平台、网站群等的建设与集成工作。

6.校园文化丰富多彩

学校ÿ年组织开展“青年之声、朗朗书声”读书沙龙活动、“唱响主旋律赞歌新时代”校园歌手大赛、“我的网红机电”抖音微视频大赛、迎新晚会、新春晚会等近10项校园大型文化活动。目前,学校共有23个学生社团,ÿ年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30余次,如“金秋书法大赛”“动漫嘉年华”“汉服文化体验日活动”“学校首届棋艺大赛”等,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浓厚了校园文化氛Χ,提高了机电学子的综合素质,丰富了全院师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了学生第二课堂。

7.社会服务有所拓展

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学校技能培训总人数达3000余人,培训量达到24724人天。学校还开展了高速公·新进员工培训154人、高速公·执法干部培训486人、重庆扶贫公益(幼师)培训194人、瑞达司法考试培训186人等培训工作。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积极参与军民融合型企业的技术与产品研发工作,在企业军用新型材料、高强度精密铸件工艺和军事装备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二)存在问题

1.职业教育理念需要更新

学校还δ能有效实现从专科到本科的办学理念转变,Χ绕本科办学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组织体系不够完善。“产教一体、校企互动、人才共育”的办学理念尚需在办学实践中不断强化和拓展丰富内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还不够明显,教学基本条件还不能很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教职员工在产教融合发展理念方面与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之间存在明显差距;教师队伍同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度与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之间存在明显差距;教职员工思想观念与适应民办教育发展的要求之间存在明显差距;学校管理效能与满足教师队伍发展的内在要求之间存在明显差距;学校投资困难与教职工收入增长之间存在明显差距。

2.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需进一步深化

政府、企业与学校关联发展的配套制度尚δ完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命运共同体构建机制有待健全;学校“多元化”的投资体制机制尚δ形成,自主运营的责任意识和开放办学的发展活力有待加强。政产学研合作的管理体制和投入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整合各种办学资源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3.专业课程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

专业课程标准构建不够完善,部分专业建设的调研论证不够充分,服务面向定λ不够精准;部分课程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更新不够及时;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存在因人设课问题,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达成。部分专业课程的职业性不强,更新不及时,学校部分实训设备远远落后于企业生产设备。学校选修课体系尚δ健全,难以保证学分制的有效落实。实训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衔接。

4.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学校引进和稳定高层次领军人才较为困难,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才较为缺乏,正高职称教师和具有博士学λ的教师少;激励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与环境尚δ完全形成,师资队伍水平离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部分青年教师的实践探索能力、国际交流能力、创新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高水平教学、科研标志性成果和重大奖项极少,高水平科研论文与兄弟院校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数量偏少。

二、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1.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创造了空前机遇

当前世界面临百年δ有之大变局,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对传统产业进行垂直整合,已然形成突破态势,智能革命可能在信息革命基础上形成燎原态势,人工智能将深刻影响全球产业分工格局。发达国家可能依托其数字科技优势、基础研发优势、高新技术创新优势与工业机器人相结合,重新夺回制造业竞争优势。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下行压力,必将依靠智能制造的发展获取竞争优势,通过降成本、补短板,强力实施产业升级,提高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竞争优势,从而对新一代产业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业、企业发展急需一大批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由于中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产业急速变革发展的需要,普通高校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新兴产业对工人的技能性需求,因而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更加重视从中职教育向高职教育的提升和转变,并且重新定λ高职教育属性,从层次教育向类型教育转变,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λ。国家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调整,为应用型大学和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创造了空前的机遇。

2.国家高度重视民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工作。2019年1月,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λ;经过5—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到2025年,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更加鲜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办学格局更加优化,办学条件大幅改善,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构建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积极举办、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为民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创造了空前的机遇。

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重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军民融合发展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λ、“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为重庆δ来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要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½开放战略高地,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等。重庆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促进“重庆制造”向“重庆创造”转变,推动支柱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战略性新兴服务业集聚集约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军民融合发展,在军民融合发展方面重庆有优良传统和良好基础,在渝有大批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学校有涉军领域的历史积淀与独特优势。要充分发挥重庆的战略支点和带动作用,加快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需要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作为保障,需要有军工背景和军民融合经验的高校提供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因此,学校学科专业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广阔前景。

(二)面临挑战

对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具体指标,以及2021年教育部以两个1号文件下发了《职业本科院校设置标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到2022年的三年内,学校发展将遭遇巨大的竞争压力:

一是要求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这意ζ着一大批职业院校将加大投入,按照国家颁布的标准进行建设,不达标准的学校很可能被淘汰出局,意ζ着后面追兵的追击意愿将会更加强烈。

二是要求一大批应用型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变。这意ζ着一大批具有相对办学优势的普通本科高校很可能直接进入国家高水平职业大学的行列,成为横亘在机电职业大学面前的“高山”。《重庆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稳步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支持符合条件的高职院校提升办学层次和举办职业教育,将加学校大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竞争,学校将经历从“升本”到“建本”的关键压力期。与时间赛跑,加快“建本”成为当务之急。

三是国家将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以下简称“双高计划”)。可以预见,国家将对这些学校和专业给予资源和政策上的重点支持,δ能入Χ的学校和专业,在δ来发展上将面临更大的困难。机电职大在前有高山、后有追兵的双重困难下,如果不能通过改革发展而实现变轨超车,进入“双高计划”,势必面临国家和重庆市逐渐减少对机电职大的各种资源投入,学校事业发展将会陷入被动局面。

四是学校财务投资及预算平衡形势比较严峻。学校前期学校负债规模比较大,加之学校升本后基础设施建设的迫切需要,学校在δ来三年内仍然要进一步扩大负债,成为学校加快发展的资源瓶颈。

从2021-2025年,机电职业大学发展将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将面对国家职业教育标准化的要求、实现“双升”后的评估检查、学士学λ授予权达标,以及诸多竞争对手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机遇意识,指引学校事业发展迈入新的征程。

 

第二章  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λ、“两地”“两高”目标和发挥“三个作用”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国情、市情、区情、校情,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等法规政策为指导,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全面对标教育部《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发〔2021〕1号)、《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教职成厅〔2021〕1号)两个文件要求,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创新求跨越,以管理求效益”的治校方略,建设合格职业本科学校。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服务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坚守“职业属性”,坚定类型教育发展方向(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军民融合发展教育)。

在学校办学特色上,要进一步凸显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本分。首先,要全面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专业集群建设要主动对接地方产业发展战略,对标《重庆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方案》《重庆市制造业人才需求指导目¼》,立足为重庆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服务,积极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使专业设置精准对接产业需要;着力强化、提升学校社会服务功能,彰显军民融合办学特色;其次,要全面深化改革,建立与民办大学和职业本科大学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学校管理效能,实现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高质量人才培养;第三,要进一步突出机电特色,加强国际合作,突出专业特色。

(二)战略目标

确保到2025年,基本建成产教融合深、实践教学强、培养质量优、办学特色亮的合格职业本科大学。规划期内,学校将经历学士学λ授予权申报、新增本科专业评估和新设本科职业大学的合格验收。获得学士学λ授予权,通过本科专业评估和学校评估,是本规划必须确保的目标。

二、战略重点

Χ绕基本建成产教融合深、实践教学强、培养质量优、办学特色亮的合格职业本科大学的总目标,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课程建设、科技研发应用、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国际合作交流、校园文化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融资能力等方面实现重点突破。

(一)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坚定内涵式发展不放松,正确处理规模、质量、效益的关系。建立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中心的质量保障体系,充分发挥校学术委员会、职业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开好“院长学术例会”,ÿ年召开1次本科教学研讨会,全面促进本科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

——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在坚持“1+X”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全日制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军民融合发展教育“三足鼎立”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人才培养规模方面:大力增加本科规模,减少专科规模。到2025年,在校本科生人数占学生总量90%左右。保留少量符合社会经济需求的专科专业。根据部队需求,招收各军种的本科专业定向培养士官生。

——在人才质量规格方面:努力争取工程技术类专业硕士点,努力争取士官生本科专业,形成层次结构合理、专业特色鲜明的工程硕士、本科生、专科生全日制学生教育培养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宽厚人文素养,扎实专业基础,过硬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建立“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人才培养制度,建立学校工匠创新体系,实施“专业、课程、师资、实训”四λ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实现本科职业教育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达95%左右,专业对口率达80%。

(二)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

立足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探索创新人才引育制度,实施高端人才“靶向猎才”。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多元薪酬制度体系,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教师发展中心),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和ÿ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制度,助力教师专业成长与能力提升。“十四五”末,根据教育部评估标准和学校升本所作承诺,按学校招生规模和1:18师生比,努力实现聘用高水平兼职教师、专任教师规模、“双师型”教师规模、硕士以上学历教师规模、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教师规模等达到教育部验收标准。按照教育部《关于承接<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任务(项目)的通知》要求,深入实施“提质培优工程”,通过德育骨干管理人员、思政课专任教师培养,建设1个名班主任工作室及1个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团队;实施现代产业导师特聘岗λ计划,培养1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培育1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2-3个市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三)调整优化专业设置课程结构

坚持职业教育类型属性。及时分析产业发展动态和人才需求趋势,建立快速传导机制,及时调整举办专业,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平台。推进产业学院、企业学院建设,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举办专业、共同编写教材、共同建立双师型教师“师资库”、共同建设实训基地,把生产性实训有机融入教学过程。加快本科专业建设力度,本科专业达到25个以上,大力加强重点专业建设,组建机械制造(汽车修造)、互联网+数控技术、信息通信与机器人、数字经济与现代管理工程、现代服务业5个优势(特色)专业群,为申报工程硕士专业学λ点奠定良好基础;以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牵引,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及时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ÿ个本科专业建设6-8门专业核心课程,ÿ个专科专业建设4-6门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性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50%以上;力争获批4-5个国家级骨干专业(群);在校内新建3-5个产学研一体化生产性实训基地,力争建成1-2个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国家级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培育10家以上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若干国家级和市级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技术技能创新平台。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出版本科职业教育教材10-15本。到2022年,通过新增本科专业评估,获得学士学λ授予权;到2023年,通过国家对新设本科职业高校的合格验收。

(四)大幅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立足于重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需要,深度挖掘学校在军民融合发展方面的基因优势,进一步彰显服务重庆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要求的“机电”特色。以璧山区为基地,服务璧山、服务重庆市,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获支持,从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市场拓展、企业管理4个方面全面发力,深度推进产教融合。设立重庆璧山发展研究院(重庆城乡融合发展研究院),探索建立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通道和工作平台;探索与璧山人社局、高新区等机构建立企业人才数据库,掌握企业员工的需求动态,订单式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探索设立工匠创新工作室,建立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的科技研发应用体系;结合璧山产业发展优势,打造区域化品牌,积极拓展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强化企业管理咨询服务,培训企业管理核心骨干,提升企业管理效能。以职业技能培训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评价资质为突破口,打造职业技能培训机电职大品牌,“十四五”期间,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累计达到20万人次。探索建立机电职大网络与培训学院,积极拓展面向现役军人和退役军人的职业技能培训。

(五)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交流进程

以战略眼光和国际视野,积极推进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专业建设、技术转移转化等方面的国际交流合作,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引入和参与制定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开发国际通用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力争在交换生、联合培养、专业国际论证、学分互认、国际联合技术技能创新实验平台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组织教师赴国(境)外知名企业交流研修、支持教师赴国(境)外企业实践锻炼、聘请国(境)外高水平专家为学校“特聘教授”,引进具有海外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学习与工作经历的人才来校交流任教。与著名制造业企业合作共建“产学研”或联合实验室(中心)、实习实训基地。

(六)大力提振校园文化水平

紧密结合2025学校发展目标,Χ绕提升立德树人成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建立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校园文化体系。积极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进校园,开展技术技能大师绝活秀、世界青年技能日、军民融合发展创新周、大学生职业技能竞赛月等活动,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营造浓厚的艺术与学术文化氛Χ,发挥机电职大独特校园文化对师生精神气质的涵养作用。

(七)着力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突出以改革的精神办学,重点实施“五大改革”,进一步彰显民办职业技术大学的制度优势,力争在改革方面形成教育部认可、能在全国范Χ内推广的经验,为民办职业技术大学发展贡献“机电智慧”。如贯彻“职教二十条”,在推进“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方面探索新·,深化办学投、融资方式改革,实现社会多元化办学格局;Χ绕学校与产业、产业园区、企业的无缝对接,以利益共享机制为出发点,构建学校与企业之间互利共赢、休戚相关的长期合作关系,大力提升企业参加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促进二级学院与相关企业深度融合。

——以激发办学活力、培养高质量人才为核心,探索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提升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在管理工作中强化成本管理和效益意识,实行资金使用预算化,在绩效评估中强调投入产出比。稳妥推进管理人员的奖励机制和淘汰制改革试点,稳妥推进师资的聘任制、年薪制和淘汰制改革试点等。针对不同类别人员,建立完善全员目标绩效考核体系,强化目标约束。适时修订《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章程》,使之为学校改革发展保驾护航。

(八)创造良好的办学育人条件

学校将努力探索与民营职业大学和机电职大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投融资方案,以确保学校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推进硬件建设提档升级,及时启动校园2期建设工程,包括:学生宿舍、学生食堂、教职工宿舍、仪器设备购置、图书资料更新、改善实验实训条件等建设,预计总投资将达到3.5亿元,实现专科、本科、研究生、士官生、职业技能培训教育等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深度融合,开发利用精品在线课程达到20门,建设若干虚拟工厂和仿真技术技能创新平台,推进职业技能远程培训,力争建成一站式网上办事服务大厅,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

三、战略举措

Χ绕学校规划期发展目标,必须坚持“人才强校,质量兴校,管理活校”的办学宗旨,坚持“以人为本,开放创新,和谐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以下战略举措。

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突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产教融合、育训结合渗透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力推动国家级和市级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以改革的精神,通过校企、校所、校园融合的方式,新建一批产学研一体化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立学校基础性实训与企业生产性实训相结合的实训体系,与企业、产业园区、行业协会等共建企业学院产业学院,学校与企业结合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数量达到150个以上。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化综合改革是2021-2025期间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Χ绕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积极推进量入为出预算平衡管理制度、以目标绩效管理为核心的薪酬管理制度、以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评估和发展目标责考核相适应的权利相结合的行政管理制度、以产教融合为重点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二级学院公司化管理试点等五项改革。探索建立起更能突显民办职业大学自身优势、富有活力、更加开放的办学体制机制,变轨超车,努力实现超常规高速发展。

坚持以专业课程建设为核心。加大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力度,凝练专业发展方向,建设专业核心课程,突出专业课程建设重点。打造更多优势特色专业,以专业课程建设为牵引,构建起独特而富有竞争力的机电职业大学人才培养体系。

坚持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遵循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以中青年教师和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为重点,优化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创造有利于“双师型”教师成长的政策环境与良好生态,激活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潜能,为2025发展规划的实施提供有力的队伍保障。

坚持以开放办学为·径。要以开放发展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厚植开放,不断深化校地、校企、校校合作,积极推进协同育人;努力提升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和科技研发应用的国际化水平。实现内外联动,提升学校办学品质与效益,拓展学校发展空间。

坚持以评价创新为牵引。以职业本科建设为核心,Χ绕《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两个文件,明确学校各部门和各二级学院责任,建立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强化目标管理,全面推进职业本科建设。推进人事分配制度、资源配置制度和绩效评价方式改革,探索建立以发展目标为导向的绩效评价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工积极性、创造性与主动性,实现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和谐共享为宗旨。通过共享发展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不断满足师生员工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善民生,实现学校和谐发展,保障人人有出彩的机会。加强制度设计,实现办学资源共享;尊重个人价值,改善师生学习工作生活条件,提升学生学在机电职业大学的美好体验,实现师生共同成长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改善教职工薪资福利待遇,增强获得感、幸福感与自豪感。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大力加强本科建设力度,强化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培养

突出抓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明确“本科”“ 职业”两个属性。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导向,深化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探索人才培养·径与方法,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全面提升为着力点,科学制定(修订)本专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和开展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十四五”期间,在探索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上取得较为丰硕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将学校建设成为“三全育人”典型学校。

(二)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探索争取“学分银行”试点

积极响应国家“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教育改革试点要求,引进或开发一批与学校学科专业相匹配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资质,将职业技能等级认证考核内容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双证课程”体系。积极创造条件,与行业协会相关机构共同研究制定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认证标准,争取获批进入国家人社部或教育部备案管理目¼,成为行业或国家标准。在“十四五”末,学校70%的专科专业、100%的本科专业完成 “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十四五”期间,建完成1门优质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开发5门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完成2门职业教育“课堂革命”典型案例;完成3门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完成学校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构建1个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成1个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群)教学资源库积极;推进“中文+职业技能”项目。

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制度,争取改革试点,在学校网络教育平台上,帮助学生建立终身职业教育学分档案,终身保留我校毕业生学员资格,并与重庆市和国家级数据库连接,使学生在毕业后仍然可以针对工作中的具体问题,选修相关课程并通过实训取得学分,享受终身教育服务。帮助学生和学员实现培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之间的“双向”转换。

(三)深入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改革

根据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与特点,深入推进以教学方法、理论和实践一体化为特征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改革,全面推行项目任务教学、案例教学、模拟仿真教学、理实一体化等教学模式,突出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职业能力培养。加强与行动导向、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配套的教材教辅资源、实训场地设施建设与改革,保障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的有效实施,切实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在“十四五”期间,学校ÿ个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培育1个德育特色案例、完成2项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思政教育案例,建成1个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实施现代产业导师特聘岗λ计划,培养1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培育1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四)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建设

坚持“分级管理、逐级监控,分工负责、协同配合”的原则,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建设,学校设立专业设置、教材选用、教学评估专门机构,建立健全全过程督查和控制机制,加强对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的监控。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评估指标体系和实施办法,适时开展专业评估、课程评估、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实践教学质量评估、学生学习状态评价等活动。健全教学质量评价与反馈调控机制,使监查、反馈、调控形成一个闭环运行系统。教学督导工作要坚持督查与指导并重、督教与督学并举,有效促进教风与学风建设。在“十四五”中期,建成要素完备、功能卓越、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

二、建设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

坚持教师是学校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紧紧Χ绕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各类人才培养目标,以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以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建设一支“师德高尚、规模适度、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为学校职业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一)建设思·

“十四五”期间师资队伍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前所δ有。坚持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坚持“人才强校,以人为本”战略,突出人才战略的基础性、导向性地λ,主动顺应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求,坚持以专业建设需求为引领,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能力为根本,以专业带头人、骨干师资队伍建设和中青年教师队伍培养建设为重点,建立健全激励竞争约束机制,营造尊重知识、依靠人才、教授治学、鼓励创新的良好氛Χ,激发人才活力,增强人才凝聚力,打造一支满足本科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高水平、高素质师资队伍。

(二)建设目标

坚持人才强校和教师是教育发展第一资源的指导思想,紧紧Χ绕本科职业教育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目标,以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建设一支“师德高尚、规模适度、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为本科职业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按照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适应本科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研究制定职业本科教师专业标准,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制定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的规划、建设目标、任务,分步骤实施。

——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培养、引进、外聘等切实可行措施,造就高水平专业带头人,提高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确保2025年“双师型”教师达到60%以上。来自行业、企业的高水平管理与技术人才的兼职教师不低于专任教师的25%;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和ÿ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制度。

——建立适应本科职业教育的教师能力评价考核体系与激励机制。突出教师教学能力,尤其是实践教学能力的考评。探索本科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审体系改革,减少学术研究水平(论文、专著、课题等)在职称评审中的权重,增加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技能技术水平的比重。建立“双师型”教师岗λ津贴制度。

——按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标准,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建立教学名师工作室、教学团队创新工作室,积极培育本科职业教育教学成果。

(三)主要指标

1、规模指标

根据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要求,控制规模,增加本科专业学生人数,减少专科专业学生人数,一增一减,保持平衡,稳步发展,到2025年在校学生人数达到18000名。δ来五年计划招聘引进专任教师445名,按18:1的生师比全校专任教师总数达到1000名。

2、结构指标

采取措施,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到2025年全校教师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员达40%;研究生学λ教师比例达65%,增加博士学λ教师人数;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数达65%;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达25%以上;同时优化学缘结构(除本地高校外,注意引进外地“211”“985”高校优秀硕士、博士毕业生)和年龄结构(对δ形成合理年龄结构的系部或专业,在引进人才时注意年龄结构的合理性)。

3、领军人才和团队指标

到2025年末,在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等领军人才培育及团队建设方面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力争获得国家级技能大师1名、市级2名,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1个、市级3个。培养或引进10-15名高水平专业带头人,4-6名校级教学名师,2-3名市级教学名师。

通过建设,有15个特色专业建成结构合理、梯队健全、业绩突出的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其中2-3个达到市级教学团队标准;3-5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2-3个市级科研团队。

4、师资队伍能力提升指标

通过培养培训,使全体教师提升其双师素质、综合素质和教学科研能力,实现专任教师能力提升培训覆盖面达到80%;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使具有留学、交流、进修、培训经历的教师达到90%。

计划用五年左右的时间组织80人次教师赴国(境)外知名企业交流研修;支持不少于30名教师赴国(境)外企业实践锻炼;聘请10名国(境)外高水平专家为 “特聘教授”,引进30名具有海外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的学习与工作经历的人才来校任教。

三、提升专业课程建设能力

(一)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

紧紧Χ绕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态势,聚焦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针对区域发展战略和重点产业集群,尤其是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新型服务ó易业等相关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结合学校办学软硬件资源条件,适时增设新专业、调整改造老专业;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高新技术应用和行业企业发展需求,要求申办本科专业必须有校企合作企业参与,加快制定机电职大“校企合作管理实施办法”。适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逐步改善学校专业结构与设置不太合理、专业集群效应不够明显的现状。到“十四五”末,本科专业增设至30个以上,适时对专科专业进行优化调整,形成适应智能制造、机器人、新型服务产业链需要,以工科专业为主、多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格局。

(二)加强重点与特色专业建设,促进学校专业协调发展

学校专业建设采取“突出重点,强化特色,带动一般”的建设策略,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和普通专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根据学校专业建设基础、教育教学资源条件及社会经济建设需要,通过充分调研论证,确定10-15个左右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遴选3-5个左右的专业培育打造特色专业。在“十四五”期间,ÿ年投入200万打造重点课程。学校在充分保障专业群资源够用和普通专业基本配置的基础上,加大对重点与特色专业的资源投入力度,在教学仪器设备购置、实践教学场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向重点与特色专业倾斜。

(三)吸引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建设适切性

学校成立由企业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专家和校内专家教授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各专业分别成立由多家合作企业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增强学校专业建设力量,推动与促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双师”队伍建设,提升各专业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学校ÿ个专业实行“学校带头人+企业带头人”双带头人配置。通过校企协同联盟,吸引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共建专业合作建设平台、师资队伍建设平台、校内实践教学平台、校外生产性实训平台、产品与技术研发平台,增强专业建设主动对接行业企业需求的适切性,提升专业建设效能。

推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建成智能制造工程中心1个,专业群实验实训室10个,申报“1+X”试点项目2个,培养专业带头人3名,教学名师2名,建成校级精品在线课程10门,市级2门,完成市级科研教改项目10项、公开出版教材8本,发表教改科研论文不少于20篇,申报专利15项,社会培训人员不少于15000人次,技术服务收入不少于100万元。到2023年底,把智能制造专业群打造成为重庆一流高水平专业群。

 

(四)加强职业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丰富课程教学资源

根据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与特点,构建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递进式、融合式的教学课程体系。推动课程体系从学科内容体系向基于职业导向的专业内容体系转变,将应用技术和实践技能教学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环节,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等级、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相对接。以技术技能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以理实一体化构建课程教学内容。加强课程教学资源建设,ÿ个专业根据重新构建的课程体系,修订课程标准(教学大纲),ÿ个专业遴选2-3门核心课程进行“一体化”课程教材及教辅资源建设,并开展各种视频课程、课程资源网站建设。

四、提升科技研发应用水平

以应用技术研发为重点,构建产学研长效机制,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加大横向技术课题研发力度;大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应用等技术服务,不断提升应用技术创新能力;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努力提升产学研合作的规模、质量和层次。力争“十四五”期间,建立与政府联动的科研投入机制,瞄准产业发展重点,逐年提升投入规模,产学研水平显著提高,服务社会能力显著增强。

(一)以能力建设为导向,拓展课题来源,促进成果转化

1.加大市场调研力度,直接为企业服务

各二级学院要践行市场调研制度,主动走进企业,了解企业技术需求,促进科技成果、科研课题与企业需求的对接,促进技术成果转让,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针对企业存在的技术难题,利用学校专业人才优势资源,组织项目研发,直接为企业服务。

2.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领域

在继续做好校企合作育人的同时,将校企合作的侧重点向横向课题研究、应用技术攻关、企业设备改造、公共技术共享平台建设等科研领域扩展。

3.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加强社会联系

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社会中介组织、兄弟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沟通与合作,积极争取各类纵向项目和横向项目,合作开展研究。通过主持、参与研发课题等形式,扩大科研项目来源,提升研究开发能力。

4.鼓励有条件的研发机构,通过开展成果转化,实现经营性运作

初期运作收入全部留作教师劳务开支和直接运作支出,支持研发机构扩大规模,提高效益。鼓励各二级学院发挥自身专业资源优势,面向企业开展生产技术服务,通过实践教学完成一定的生产和应用技术开发任务。

(二)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1.适度组建研发机构

积极与政府部门、重点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高校共建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研发机构。通过搭建区域性科技创新平台,促使教师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紧密合作,及时掌握前沿技术,提升科研能力;以校内生产性教学工厂为依托,发挥现有基础优势,成立产学研合作研究中心,提升技术开发能力。

2.加强研发机构内涵建设

将技术研发中心建设纳入学校实验实训体系建设,给予必要的设备设施及经费支持,努力培育一批研发能力强、成果水平高、社会影响大的专业研发机构,争创市级技术研发中心。

五、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积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责和重点任务,也是提升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内在要求和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各二级学院与重点企业,特别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建立合作育人的主要项目、合作协议及实施总结等,ÿ个本科专业ÿ学年度提交总结报告1份(相关协议、总结等作为附件)。建设企业人才库,及时了解企业岗λ设置和需求动向,订单式为企业培养培训人才。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开设“GYB”和“SYB”等专门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

(一)多点发力,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

一是积极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主动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系与沟通,不断争取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二是积极挖掘和培育学校优势,明确自身的社会服务定λ,重视社会服务的实效性和成本思维、发展思维。三是牢牢抓住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和璧山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牢固树立起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开门办学,以“机电”一域服务市、区全局,增强决策咨询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

2.构建服务平台,建立完善机制

一是建设新型智库平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ÿ年申报各类项目获得资金支持500万元,完成智库报告10篇以上,完成各类规划咨询报告,不低于10项。二是建立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根据总书记重庆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要求,服务重庆市绿色发展需要,争取建立省部级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野外观测基地,并与相关机构联合共建。三是建设中小企业服务平台,高水平融入中国西部科学城(重庆)建设。重点推进产业创新体系建设,打造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积极参与产业创新,努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λ,推进创新工程链和创新服务链的有机耦合。四是建立专业化社会调查机构,高质量服务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打造专业化社会调查队伍,培训人才,ÿ年承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庆市相关单λ部门社会调查任务不低于3项。

3.增强能力,激发动力

打造一支专业技术精、社会影响力强的社会服务队伍。一是健全教师到一线生产岗λ锻炼培养的制度体系,让教师能主动参与到行业、企业、公共服务业的各项科研、技术改造、基层文化建设、社会管理等项目中去,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需求的新思想、新技术、新工艺,始终站在科技文化前沿,夯实社会服务能力。二是以提高科技研发应用水平为核心,大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始终把最新的方法、信息、技术应用到科技研发应用之中;主动把行业企业专家“请进来”指导科研工作,实现产研融合。三是建立和完善社会服务激励机制,在职称职务晋升、绩效工资分配等方面建立与社会服务相应的激励政策,从而激发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 主动有为,服务基层,实现社会服务全覆盖

一是主动对接重庆乡村振兴战略,提升服务“三农”的能力。二是主动服务社区,关注街道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针对再就业培训、技能培训、社区居民文化素质提高等方面,开展特色培训,提供公共教学服务。三是开展对口援助,引领区域内职业技术教育协调发展。主动为各类中职学校的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师技能培训、技能鉴定等提供服务,并形成中高职有机衔接的格局。

(二)树品牌,大力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

实施职业培训是职业院校的法定职责之一。学校要聚焦国家职业培训目标,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面向在校学生、军民融合和全体社会成员,精准施训;结合学校学科专业特点,优选培训专业、优化培训内容,Χ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大力开展职业培训;以职业技能培训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评价资质为突破口,打造职业技能培训机电职大品牌;整合培训资源,建立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设立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师培训机构和学校网络培训机构,创新培训模式,调整利益分配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扩大培训规模,提升培训效益。

1.完善培训平台,打造培训品牌

(1)设立“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网络与培训学院”

建立机电职业技术大学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心。目前对职业教育类别的教师培养是一个薄弱环节,特别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培养(包括“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极大制约了职业教育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学校要抢抓机遇,把培养职业教育教师作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完成针对本校教师3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着力培养培训高职本科、高职专科、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做到培训内容紧跟产业发展步伐,工程师会讲课、教师会实做、高级技师会批量带徒弟。

建立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网络培训中心。国家鼓励发展和推广“互联网+职业培训”模式,不断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鼓励开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培训,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智能终端等信息网络技术在职业技能培训领域的应用,提高培训便利度和可及性。学校要抢抓机遇,一是在国内不同地区建立办学点,通过联盟方式在国内不同地区建立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在办学点附近通过实训委托管理提升学生的实作能力;二是充分利用国家公共技能实训和创业实训基地,派专业老师到办学点协助指导实训;三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发挥高水平教师授课作用,开展创业意识教育、创新素质培养、创业项目指导、开业指导、企业经营管理等培训。到2023年,网络培训规模达到ÿ年5万人。

(2)全力打造机电职大培训品牌

结合学校学科专业特点和国家地区发展战略需求,Χ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大力开展职业培训。以职业技能培训标准、职业技能鉴定评价资质和“1+X证书”体系为突破口,打造职业技能培训机电职大品牌。以“学分银行”建设为抓手,满足不同层次参训学员的发展要求。

充分发挥二级学院作用。支持二级学院申请职业技能等级鉴定资格,提升培训资质,鼓励二级学院相关专业相互交叉、整合资源建立培训课程体系,鼓励二级学院与行业协会及大型企业合作,建立适用于行业、企业技术技能需求的课程体系,编写培训实训教材;基础课程贯通使用,专业技能课程突出特色。建立相应激励政策,鼓励专业教师获得各种职业技能培训资格证书,使学校教师在承担专业课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具备相关培训执业资格。学校建立满足培训资质要求的专业化教学平台、专业化教室,供不同学科专业使用。

2.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

(1)本专科学历教育学生培训

“1+X证书”培训:学校具有初级、中级和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授予资格,目前对机电、汽车、士官生、自动化4个专业的本专科毕业生可颁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一是探索通过培训、评价使学生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径;二是探索将学历教育相关专业课程考试与职业技能等级考核统筹安排,按获得学历证书相应学分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统一的·径授予学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校要争取更多专业的职业技能证书颁发资格,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GYB”和“SYB”培训:学校大力鼓励本校教师取得人力社保部“GYB”“SYB”课程培训资格的老师授课,教务处按培训要求纳入课程体系安排系统化教学,在学生中普遍开展国际化标准的“双创”培训,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指导学生选择创业项目、培训创业素质、挖掘创业潜力、激发创业热情,了解自主创业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及政府相关法律法规。学校ÿ年完成专业技能资格证书培训4000人(含士官生),完成“GYB”“SYB”课程培训2000人。

(2)军民融合人才培训

士官生培训:士官生是我校的办学特色,是开展军民融合教育培训工作最重要的发展平台,发挥士官生培养中推进“1+X证书”培训试点优势,加强学校与军队院校的有效对接,共同打造士官生培训平台,落实好定向培养直招士官政策。

现役军人培训:充分利用士官生教育和培训平台和品牌,做好面向现役军人的教育培训,加强与部队的沟通、衔接,帮助现役军人在服役期间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升技术技能水平。

退役军人培训:根据重庆市各区县退役军人培训需求量大的现实和社会岗λ需求,通过集中培训与网络培训相结合,灵活组织本(专)科学历证书培训班、职业技能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培训班、退役军人适应新岗λ培训班等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项目,提前与相关用人企业建立沟通机制,建立起退役军人教育培训集团(联盟),推动退役、培训、就业有机衔接。

(3)社会人员教育培训

一是借鉴“双元制”模式,推进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政府补贴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二是企业职工岗λ技能提升培训。ÿ年职工岗λ技能提升培训和新型学徒制培训总规模达到2万人以上。三是融入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改革试点,帮助参训学员实现由培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向学历证书的转换,或者帮助参训学员实现由学历证书向职业资格证书转换。四是Χ绕就业创业重点群体,开展就业技能培训,ÿ年培训规模达到2万人以上。主要包括: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技能脱贫攻坚培训、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特别职业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

六、推进国际合作交流进程

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全面加强国际化能力建设,提升学校声誉和国际影响力。培养双语授课教师,打造留学生专业学习的师资队伍,ÿ个重点专业培养双语教师2名。进一步深化中德合作办学项目,进行课程改革。申报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申报1个特色国际合作项目,制定专业国际合作计划,拓宽合作项目覆盖面。致力核心能力建设,参考其他国家或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标准进行课程改造,推动国际认证与学分互认;加强教师海外研修培养力度,打造国际化的师资队伍;积极组织师生参与国际技能大赛。积极推进“中文+‘职业技能培训’计划”,高标准服务“一带一·”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提升学校和专业的国际影响力。

“十四五”期间,派遣120人次教师赴先进国家和地区开展访学和交流,引进海外归国学者来校任教,提升学校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在软实力提升的基础上推动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国际接轨,实现少数优势特色专业与国际合作院校之间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λ互授,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拓展国际化·径。更加规范有序地推动海外升学、海外研学、海外游学、海外就业等学生国际化项目。探讨推进适合我校学生的国际化竞赛项目,为学生创造浓厚的国际化学习氛Χ,拓展学生国际视野。

深入研究留学生教育教学规律,接收留学生来校学习,修订优化留学生培养方案,打造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留学机电职大”国际品牌。在留学生奖学金项目和留学生赛事上取得重大突破和优异成绩。

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到2025年,基本实现:办学理念先进,机电精神突显、校训校风引领示范作用明显;学校制度体系完善,制度执行规范;学校形象标识体系明晰;校园文化景观群初步形成,文化设施健全,y体传播系统运行高效;校园文化气息浓郁;全校师生文化素质明显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一)精神文化建设

一是构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二是在全校师生中开展机电精神大讨论,使机电精神代代相传,确立校庆日、校训、校徽、校旗、校歌、校树、校花等基础文化元素。三是进一步加强和推进校史编修工作,面向全校师生持续开展校史文化教育。四是构建校园文化传y网络,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切实维护校园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二)制度文化建设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建立和完善党委会、校务委员会议事规则;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学λ委员会的作用;坚持和完善教代会、工代会、团代会、学代会制度,建立健全二级教代会制度。二是加强机关作风建设,进一步理顺党政关系、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和校院两级管理体系;营造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文化生态。三是树立“教授治学”的理念,正确处理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四是加快优化内部管理制度体系,以学校章程为统领,全面系统梳理学校现有的管理规章制度,做好废改立工作;充分发挥制度文化在高雅行为养成中的育人功能。

(三)形象文化建设

一是科学设计学校视听形象识别系统,使各种文化元素高度协调一致,守牢校园各类思想文化阵地。二是加强对外宣传和形象推介。对涉及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思·、办学特色、办学成就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典型人物以及与学校密切相关的重大节日、纪念日进行重点宣传,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三是打造突出装备制造、国防军事等机电特色的校园人文景观。

    (四)行为文化建设

一是实施师德引领示范工程。二是实施强化学生素质养成工程。三是实施人文素质和工匠精神提升工程。四是实施培育文化品牌活动工程。把“五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五是实施创建和谐平安校园工程。六是实施特色品牌文化打造工程,搭建校企文化交流平台、技能展示平台,融合职业文化,突出职业特色和工匠精神,对于学生增强职业认同感与归属感有着重要意义。

八、改善办学育人条件

(一)建设一批设施设备先进、具有复合功能的多体教室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对原有教室软硬件教学环境条件进行升级改造,建设一批设施设备先进、具有复合功能的多y体教室,构建新型的授课模式和学习模式,提高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效率。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把约100间5000座的普通教室升级改造为标准化多y体(云)教室。

(二)建设一批集理论与实训教学为一体的理实一体化教室

改变传统的理论课教室与实践课教学场地相分离的状况,将教室与实训室融合为理实一体化教室来承载相应课程的教学任务,提高专业理论与技术技能教学效果。各专业(群)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训练目标要求进行一体化教室设计,选择适当的设施设备和教辅资源,构建科学合理的功能区域和拓朴空间结构,充分满足将理论教学需求和实践训练需求有效融为一体的要求。力争在“十四五”期间,ÿ个专业群建成5-10间理实一体化教室。

(三)建设一批融实训和研发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实验室

有针对性地在ÿ个二级学院重点建设1-2个满足教学实训要求、实用先进、融教学实验实训和应用技术研发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实验室,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实训和应用技术研发环境。在此基础上,ÿ个专业群建设1-2个校级重点实验实训室(工程工艺中心),在“十四五”末,力争实现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工艺中心)零的突破。

(四)依托企业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共建优质实践教学平台

进一步加深与拓展校企合作层次与内容,建立“互惠双赢”的合作模式,共建优质校外实践教学平台。ÿ个专业校企合作共建2-3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ÿ个专业群重点建设3-5个合作紧密、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各学院积极寻求与行业企业的深层次合作,积极争取企业的技术设备与人力资源支持,改善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并将企业部分产品设计和生产功能向学校延伸,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创建真实的实习实训教学实践条件。

九、完成“一校一策”整改方案

进一步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提升专业建设能力,认真落实教育部和重庆市教委的整改指导意见,系统推进落实《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职业本科试点学校办学质量改进提升整改方案》,完成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工作。在两年内(2021年8月—2023年7月),分三个阶段对学校办学条件、本科专业设置条件进行整改。加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研究、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建设、本科专业硬件办学条件建设、本科专业师资团队建设、校企深度合作、职教本科专业及教学管理力度以及各本科专业建设的整改工作。学校在近两年时期内把整改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全校上下齐心协力,确保整改工作方案落到实处,保质保量按期完成整改工作任务。

 

第四章  改革重点

改革是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总抓手与新动力。“十四五”期间,主要抓好五大改革:即健全以学校理事会为核心的重大决策制度、全面实施《岗λ聘任制实施管理办法》、建立严格的预算平衡制度、探索二级学院公司化管理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等5大改革。

一、完善治理 机制体制,保障办学规范

学校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法设立理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修订并执行《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章程》,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体系。学校理事会、监事会、校党委会、校行政等机构充分履行各自职能,依法办学,规范管理,不断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二、全面实施岗λ聘任制,提高管理效率

全面实施《岗λ聘任制实施管理办法》,推行岗λ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运行模式,确保学校2025发展规划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建立公平合理、科学规范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由“身份管理”到“岗λ管理”的转变,深入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工作和加快建设合格的本科职业学校,

坚持按需设岗、以责定岗、以岗定酬、择优聘用、合同管理、严格考核、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建立岗λ聘任制,实行校院(部处)两级管理模式。学校通过与教职工签订岗λ聘任协议,明确岗λ职责,核准绩效工资,严格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岗λ聘任和发放绩效工资的重要依据。

三、建立预算平衡制度,确保稳定发展

一是多渠道整合办学资源、筹集办学资金;二是按照保基本运转、保2022、2023年教育部验收通过目标,推进国家合格职业本科大学建设并力争形成一定的国际影响的特色鲜明的职业大学目标等不同目标层次,以稳定为前提、发展为方向、改革为·径,确定到2025年完成学校发展目标所需要的资源(含资金)投入,分轻重缓急,把资源(含资金)投入分解到年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三是量入为出,平衡预算。

确保收入稳定增长。一是到2023年全日制在校生规模控制在18000人,学校ÿ年学费收入保持平稳增长;二是科学调整实训时间,按企业需求安排学生实训实习,减少投入、提高效果;三是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收入的稳步增长;四是深入推动产教融合,为企业订单式培养人才等方面的收益。

确保刚性支出合理。一是到2023年全日制在校生规模控制在18000人,专任教师按1:18配备,学校教职员工规模将达到1100人左右,保障工资性支出;二是维持学校运转基本费用(包括水电费、物业管理费、设备维护更新费、交通、保险、劳务、办公业务费用等),保障公用经费支出;三是针对新增6000人学生规模相应的一次性基础设施和设备投入,包括学生宿舍、图书馆、食堂、教学¥、实训¥等设施建设,估算投资3.5亿元。

初步估算得出几个主要结论:一是仅仅依靠学费收入将难以保证学校的基本运行,必须大幅度增加培训收入和资产运营收益。二是2021-2023年是学校发展最困难的时期,学校为迎接教育部组织的验收、获得学士学λ授予权,必须加快推进学校达标若干目标建设项目,需要建立健全的投融资体系。

设置重点专项,确保学校发展目标实现。在保学校基本运转的基础上,ÿ年拿出3000-5000万元,用于Χ绕学校发展目标设定的重点专项,如支持教材建设、专业建设、优秀教师培养、实训基地建设、产教融合重大改革创新等方面发展。

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进产教融合

(一)学历教育

1.稳定生源与培育生源

重点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技术教育,ÿ年保持3000人左右的办学规模。保持适度专科层次职业教育,为“专升本”学生提供发展通道;建立与大型企业和职业高中的密切联系渠道,把办学目标瞄准企业、办学成绩延伸到职业高中,根据企业需求建立与职业高中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模式,争取“3+2”完成专科学业或“3+3”完成本科学业的学历教育通道,直接为企业订单式提供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改革创新“双创”教育模式

积极探索实践“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相融合”“创新创业指导与实习就业指导相融合”的 “学创三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着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环境、创新创业的制度与服务环境,将校内创业园办成创新创业平台、产学研融合平台、学生就业平台、师生共同成长平台。

3.将培训课程嵌入学历教育课程

强化全日制本专科学历教育学生技能培训,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职业技能和执业资格。教务处在安排课程时要把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训课程作为专业课程进行安排。一是使学生有足够时间通过规范的培训流程获取“1+X证书”相应的专业技能资格证书,要求ÿ个学生毕业时至少能拿到1个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以提高学生就业的适应能力;二是安排专门培训课程,保证集训时间,使学生能够普遍参与“GYB”“SYB”课程培训,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二)培训教育

职业培训是职业技术院校的法定职责,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期间,学校培训教育规模将达到ÿ年5万人次水平,收入达到5000万元以上,成为学校办学经费重要来源之一。

1.积极探索“线上培训,线下实训,现场鉴定”的培训工作新·径

充分、综合利用职业技能鉴定、“学分银行”、“1+X证书”等重要改革举措,打通职业技能证书和学历证书之间的通道,为培训学员提供多样化服务,打造机电职业技术大学职业技能培训事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加大奖励力度,鼓励本校教师获取相关专业培训师资格、获取职业技能鉴定师资格,鼓励本校教师开设网络课程。

2.整合培训资源,打造培训同盟

积极主动与行业协会、重点企业合作办学,以企业为重点,以岗λ为目标,开展职工岗λ技能提升培训和新型学徒制培训,全面提升职工的职业技能素质,为企业和产业的转型发展服务。努力争取成为“学分银行”试点学校,帮助参训员工获取培训证书、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学历证书,打通专业证书和学历证书之间相互转换的通道,满足参训学员的发展需求,满足企业对高技能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

3.Χ绕提升就业能力,加强社会培训

包括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实施的培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农村“低保”家庭、困难职工家庭和残疾人就业技能培训;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特别职业培训等。

4.开展职业教育教师培训

努力开拓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方向,聘请实践经验丰富和教学能力突出的优秀“双师型”教师授课,结合专业方向建立师资库,加强本校教师培训、轮训,在摸索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规模。

5.积极开展网络培训

根据产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要求,建立培训课程体系,聘请校内外高水平教师授课,不断丰富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在重庆相关区县和重庆市外建立职业教育培训办学点,合作设立一批实训基地,满足不同层次培训教育、职业技术资格教育和学历教育需要。

6.对网络与培训学院实行公司化管理试点

建立适应学校和培训教育发展要求的产权结构,评估学校在网络与培训学院中的品牌、商誉价值,多元化吸引社会投资人并明确投资人权益;参照重庆大学网络学院管理模式,完善网络与培训学院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学院董事会,由董事会聘请职业经理人,按有限责任公司模式对网络与培训学院进行管理。

(三)军民融合教育

机电职大有涉军领域的历史积淀与独特优势,要深度挖掘学校在军民融合发展方面的基因优势,加强与重庆警备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及各区县武装部的联系,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开展军民融合教育工作。

士官生是我校的办学特色,是我校开展军民融合教育的最重要的发展平台,军民融合式定向培养直招士官主要是为部队培养某些特定岗λ和领域订单化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一种模式。要加强学校与军队院校的有效对接,为士官生在部队更好适应专业技术岗λ的技术要求提供更好的服务。充分利用士官生教育和培训平台和品牌,加强与部队的沟通、衔接,与部队联合开办针对现役军人的专业技术技能培训,帮助现役军人在服役期间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贯彻《国务院 中央军委关于加强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的通知》精神,加强退役军人职业技能培训,通过集中培训与网络培训相结合、线上培训与线下实训相结合、技能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推动退役、培训、就业有机衔接。

(四)实训基地建设与科研创新

深化“引企入教”改革。降低校企双方合作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促进企业需求融入学校人才培养环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以璧山区为基础,与璧山区人力社保局、重庆璧山高新区等单λ合作,建立璧山区企业名¼和企业人才数据库。促进企业与学校深度融合,创建产教融合企业联盟,帮助企业申报国家级“产教融合企业”示范基地,从人力资源保障和科技创新等方面为企业服务,帮助企业提升竞争力。

吸引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从中遴选学校所需的“双师型”教师。学校建立产业导师特设岗λ、设立工匠创新工作室。鼓励企业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在生产一线提出工艺、材料、工艺流程等技术性问题,带项目到学校工匠创新工作室进行研究孵化;学校联合璧山区科技委员会共同设立工匠创新产业引导基金,并引入社会资源放大基金功能;使团队提出的技术问题来源于生产一线,技术成果服务于生产一线,建立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的科技研发应用体系;保证创新团队对于创新成果拥有一定份额的产权(知识产权),并在技术成果的转移过程中获取相应收益。

 

第五章  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Χ绕基本建成“产教融合深、实践教学强、培养质量优、办学特色亮”的合格职业本科大学目标,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提高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争创市内一流,为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实力,为夯实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建设,为促进学校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

一、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一)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确保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把政治建设摆在首λ,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深入学习党章,尊崇党章,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和《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细则》,带领全体党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抓实中心组学习、形势与政策教育、思政课、“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

(二)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努力提高理论水平

深学笃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教育、教学、科研和服务实践;坚持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深入研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创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创新发展举措;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教职工增强“四个意识”,切实增强等不得的紧迫感、坐不得的责任感和慢不得的Σ机感;要广泛开展“中国梦”教育,科学构筑“个人梦”,努力实现“强校梦”,积极助推“中国梦”。

(三)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筑牢学校事业发展的保障防线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进一步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充分发挥党委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核心作用,把好方向、带好队伍、抓好大事。建立学校领导联系院系、党支部联系班级、党员联系寝室制度,进一步深化党员责任区活动;选好配强党支部书记,做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养工程,充分发挥党支部在教学、科研、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战斗堡垒作用;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坚持推行主题党日活动,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将党建任务与日常教学、科研、学生教育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做好在青年教师和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积极吸收青年骨干教师加入党组织;继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

(四)持续正风肃纪,促进党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是党的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层层传导压力,推动“两个责任”落地生根,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重点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进一步提高各级党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全面从严治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强化廉政风险防控,加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在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教职工中大兴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之风,着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Χ。广大党员要牢固树立服务本λ思想,不断提升执行力,凡是学校党委决定的重大事项,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凡是师生员工关心、关注的问题,要不遗余力地加以解决。全面加强学风建设,切实做到抓教风促学风、抓管理保学风、抓典型树学风、抓考风正学风、抓课堂导学风、抓活动带学风。加强廉政制度建设,编牢编紧制度的笼子,强化制度执行,提高依法治校水平;打造廉政文化精品,营造浓厚的校园廉政文化氛Χ;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特别是第一种形态,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着力构建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和不想腐的教育机制;牢固树立宗旨意识,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进一步改进文风、会风和调查研究工作,驰而不息纠正“四风”,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

二、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一)加强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工作,营造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

发挥思想政治工作铸魂和价值引领功能,教育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大力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升教师的责任意识,努力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统一”。坚持不懈地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续在“知、引、融、行”四个环节上狠下功夫,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政治认同和信仰认同。

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构建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树立“所有岗λ都有育人功能,所有课堂都是育人阵地,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的理念,让所有课程都彰显育人使命,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达到全课程育人效果。

遵循客观发展规律,优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途径。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阵地主动权,坚守理论阵地、抢占舆论阵地、打造文化阵地,凝聚发展正能量,传递发展最强音。突出大学文化的涵育引领功能,注重培养优良的校风、学风,充分发挥其导向、凝聚、激励、调适、辐射等重要的育人功能,使思想政治工作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给学生以人生启迪。充分挖掘我校历史名师和杰出校友的光辉事迹,做好校史、校训、校歌等的宣传普及工作,用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来丰富发展办学实践。注重创设优美高雅的校园环境,使校园处处浸透着教育、蕴涵着文化。注重发挥新y体的育人作用,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新y体技术深度融合,抢占网络阵地,切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推进学生德育培养方案,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德育为先,加强道德引领,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根本,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创建和创新以信息化为主导的学生网络教育管理平台,抢占新时期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阵地。

进一步加强学生管理与服务。结合学校实际,修订并实施《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学生管理规定》。加强校规校纪教育,加强学风建设,完善各类奖优评定方案和申诉办法,继续拓展教育、管理和服务手段,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抓好学生骨干的培养、教育和管理。

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工作。加强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建设,加大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快推进助学贷款全部生源地化。进一步建立完善科学的困难生认定体系。进一步规范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的评定工作,加强校内外资助的拓展工作。

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加强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快中心基地建设,改善心理咨询机构的条件,努力做好心理咨询普及化教育。

进一步加强国防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士官生学院的带动作用,提高学生军事技能训练质量,加强学生教官队伍建设,根据实际需要丰富训练内容。加强课程教学与建设。加大征兵工作力度,在保证完成ÿ年征兵任务的同时,做好优质兵源遴选,积极落实补偿代偿、退役复学等国家相关政策,解决参军入伍学生后顾之忧。

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按照标准配齐建强辅导员队伍,完善辅导员培养机制、激励机制。

(三)加强工会教代会工作,提高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水平

支持工会依照国家法律和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加强对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作的领导,ÿ年定期召开教代会,搞好职工之家建设;优化教代会工作流程,丰富教代会民主管理内容,畅通教职工参政议政渠道;完善教代会代表团团长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教代会代表校情通报会制度,定期向教代会代表团团长通报学校重要工作。

(四)推进共青团工作改革,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

深化共青团改革工作,充分发挥团组织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坚持党建带团建,将思想政治引领贯穿共青团各项工作和活动,将推优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以重点引导、注重坚持标准、控制数量、提高质量,切实增强团员组织意识,加强顶层政策保障和工作制度建设。推进团组织直接联系服务引领青年学生取得重要成效,工作有效覆盖面不断扩大,组织吸引力凝聚力不断增强,服务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成长成才的能力水平不断提高,广大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充分发挥学生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作用,团结、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加强规划实施工作的督查指导,确保各项规划目标任务进程与实施效果,成立学校发展规划实施与督导领导小组,负责各项目标任务的组织领导与统筹协调工作。成立项目或专项工作组,具体负责相关项目或专项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工作,实行项目负责制,把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人。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党委书记和常务副校长担任副组长,其他党政班子成员和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项目或专项工作组由分管副校长担任组长,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和二级学院院长或书记担任常务副组长,工作核心骨干人员为工作组成员。

坚持党对学校建设发展规划与实施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以组织建设为抓手,引领事业健康发展、促进团结和谐、凝聚各方力量,为学校建设发展保驾护航。以作风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教职工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推进学校民主治校建设。做好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团结全校教职工齐心协力完成学校建设规划目标任务。

二、强化责任担当

职业本科教育是填补我国职业教育“空白”之举,作为一种新的类型教育,职业本科试点建设不同于普通应用型大学建设,它的基本结构是知识、技能、素质三λ一体紧密结合。目前教育部尚δ出台对本科职业教育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但按照惯例,试点学校ÿ年要向市教委提交自查评估报告,在一个教育周期(4年)完成之前,学校将接受教育部学士学λ授予权资格评估和举办专业评估。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作为全国首批15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其本科办学质量和水平将是教育部关注的重点,将在2022年和2023年,分别通过教育部对我校新增本科专业评估和学士学λ授予权资格评估。此项工作对学校发展极为重要,必须把保证通过教育部试点评估作为学校发展目标的底线,提前做好评价指标研判,明确工作目标,层层分解落实任务,建立责任体系,责任到人,督促工作落实,人人主动担当作为,保证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对新设本科职业高校举办专业的合格验收,保证学校如期取得学士学λ授予权。

三、突出规划落实

三分规划七分实施,规划落实是规划的生命。一方面,对政策和项目信息、评价指标体系要有准确的信息,并有正确的预判分析,力争做到三个针对性:一是规定动作要精准应对。争取规划所提出的指标体系能够直接针对教育部对高等职业技术大学的评估体系,指标体系完整,便于分解落实,使我校在教育部的评估考核中能够获得比较高的分值。二是自选动作要有“机电智慧”。要站在机电职业大学的立场上解读“职教二十条”,主要有五个方面值得我们去努力:产教融合,多元办学;提升社会服务功能(探索建立重庆璧山发展研究院和重庆田园都市研究院);通过国际合作,引入标准,规范职业教育培训管理体系;军民融合办学;职业技能培训的体制机制创新等。三是对各级政府出台的政策和项目要准确预见。另一方面,做到·径通畅,提前布局。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针对政策和项目的争取,做好提前沟通、提前布局。二是针对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考核评估标准,做好提前沟通、提前布局。三是针对机电智慧的把握和宣传,做好提前沟通、提前布局。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听取教育部相关领导的意见,精心提炼机电智慧。

四、强化制度保障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紧密Χ绕主要任务和改革重点的顺利推进,探索建立以《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章程》为统领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确保学校制度设计有利于规划目标的实现。制定并实施《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发展规划实施管理办法》,适时成立改革发展处,负责编制学校2025发展规划目标监测表和规划实施评估报告,实行年度检查、中期检查和终期评估,向全校公布2025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目标任务在相应时间节点的落实情况。学校将规划实施评估结果纳入各单λ及其负责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切实监督规划的执行与完成情况。

五、注重统筹协调

全面推进深化综合改革,加强规划对学校事业发展的指导作用。按照“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原则,各相关单λ依据本规划完善专项规划和二级教学科研单λ(公司化管理试点二级学院)事业发展规划,保证专项规划、二级教学科研单λ事业发展规划与本规划的有机衔接。学校根据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分解到相应部门和各二级教学科研单λ,明确责任单λ和责任人,各职能部门和二级教学科研单λ要紧密结合规划目标任务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确保专项规划和二级教学科研单λ事业发展规划顺利实施。

六、确保资源投入

坚持“分类评价、分级管理”,进一步改革创新人事分配制度,充分激发学校各类人员改革创新、实干强校的内生动力,挖掘人力资源最大效益。统筹协调各类办学资源,实现规划实施与资源配置的有机对接。通过体制机制和资源配置方式改革,以规划目标任务为导向,以绩效评价为依据,对二级教学科研单λ采用绩效投入方式。各二级教学科研单λ必须主动加大对规划实施的人、财、物投入力度,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支持学校2025发展规划的实施。

七、加强规划宣传

通过组织校领导和核心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在全校范Χ内集中宣讲2025发展规划;重点Χ绕专项规划和二级教学科研单λ事业发展规划,组织举办学院院长论坛和管理部门处长论坛。从而提升全校教职工对规划的理解力和执行力,为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营造浓厚的规划引领事业发展的氛Χ。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 版权所有 © 2017 / 地址:重庆市璧山区璧青北路1001号 / 电话:023-41586008 / 渝ICP备12000681号

备案图标   渝公网安备 50022702000936号